湖北日報訊 記者 周呈思 實習生 廖佩伊
  喻大昭,1956年出生,現為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、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,長期從事植物病害研究,先後獲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,現承擔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葉部病害研究等多個國家項目。“30年,我只做了一件事情。”
  接受記者採訪時,喻大昭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學術生涯。他說的這件事,就是攻剋植物白粉病防治技術難題。“我國小麥面積約4億畝,每年白粉病發病面積就達1億畝,有時高達1.5億畝,現有防控能力不足,我國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面臨巨大隱患。”喻大昭說。
  從1983年開始,他就將研究焦點投向了白粉病。當時,白粉病病原菌已經對化學藥劑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抗藥性,打一次藥管不了幾天,且有毒副作用。他決定另闢蹊徑,在天然生物中合成藥劑。“當時有人研究其他的植物源的殺菌劑,但在白粉菌上沒有人敢做這個事,因為白粉菌必須要活體培養,不能像別的菌類可以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。”喻大昭告訴記者。
  功夫不負有心人。他率領研究團隊,用了13年的時間,終於發現新的天然高活性物質——天然蒽醌類化合物(蒽醌:讀音同恩昆)。
  然而,對蒽醌類化合物的提取和篩選是個異常艱難的過程。喻大昭與團隊從34科63種植物中提取獲得126份粗提物,再經過分離、鑒定,最終獲得15種蒽醌類化合物。從126到15,看起來簡單的數字變化,工作難度遠甚於細沙里揀金子。
  這種植物化合物的發現,豐富了農用殺菌物質類型,為創製新的農用殺菌劑提供了前人未知的先導化合物。2006年,“蒽醌衍生物作為防治植物病害農藥的應用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,2008年,他們在此基礎上開發的“綠色農藥”——8.5%大黃素甲醚母藥和0.5%大黃素甲醚水劑獲得國家農藥正式登記,並投入生產應用。
  白粉菌對這種綠色農藥的抗性風險極低,沒有抗藥性,所以其使用壽命就長。“化學農藥5天就要在大棚里打一次,這個藥半個月才打一次,持久時間是其他農藥的三倍,節省用工,節省費用。但這個藥的生產成本比化學農藥還便宜,畝成本要便宜30%。”喻大昭介紹。
  之所以稱其為“綠色農藥”,是因其無毒,有機蔬果噴藥後第二天就可食用。不僅如此,殺菌劑不僅能直接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長髮育,同時還能激活植物主動免疫系統,為植物抗病誘導劑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。
  如今,這種新型農藥已經實現產業化,不但用於防治國內的白粉病,甚至規模出口至韓國、意大利、印度等地,受到海內外的高度好評。“目前受制於植物原料供給的因素,我們的產量還不大,不能滿足當下的市場需求。”當前,喻大昭和產業合作方探索在內蒙古沙地種植大黃,這樣既治理了沙漠,又拓展了原料來源。
  下一步,喻大昭準備跟化學家合作,用合成的方式來生產這種植物農藥。“青黴素始於從青黴中發現、提取殺菌劑,但如果還是沿用這種初級提取方法,全人類不可能都用上青黴素,同樣,蒽醌化合物在天然植物中的含量僅為千分之四,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。我想進一步改造做成工業化生產,解決它的產量瓶頸。”“這不是一個科研的終結,而是一個新的起點。”喻大昭說。
  (原標題:喻大昭:30年致力攻剋植物病蟲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j33jjtw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